“昼出耕耘夜纺纱,飞针走线巧盘花。”曾是对旧时桃源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桃源县梨子岗村在保护与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刺绣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非遗文化生存空间,将传承非遗文化与打造现代田园相结合,实现了“非遗场景”与“农旅场景”的和谐统一,绣出了乡村振兴美好生活新图景。
穿针、引线、下针、拉线。在梨子岗村的桃源刺绣传承基地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瑶正在向游客展示桃源刺绣技艺,针落线走、针起线收,动作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游客们赞不绝口,纷纷忍不住亲自上手,沉浸式体验桃源刺绣的魅力。
游客 曾语桐:这里不仅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桃源刺绣作品,让我们大饱眼福,还提供了体验区,现场教学,让我们自己动手来绣一绣桃源刺绣,绣了之后,你会发现,你真的会被桃源刺绣给深深地打动,会被它深深地吸引,还会去不自觉地去了解它、喜欢它。
桃源刺绣是起源于桃源本土的一种古老民间刺绣技艺,因其构图夸张、用色大胆,在刺绣领域一枝独秀、自成风格,被誉为湘绣中的一朵奇葩,2021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千百年来,养蚕纺纱、刺绣做花一直是当地人的普遍日常,梨子岗村也不例外。但随着现代潮流的冲击,刺绣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现场:今天我们学的是一个辫子的针法,它主要就是用来绣作品的外轮廓···
为了传承发扬桃源刺绣,1999年出生的女孩肖瑶,大学期间在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学了几年湘绣之后,便回到家乡,于2020年创办了齐绘绣庄。一边致力于建设桃源刺绣工坊,收藏展示民间绣品,让老绣品重新亮相;一边搜集整理桃源刺绣针法,成立桃源刺绣团队,教授村民桃源刺绣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源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肖瑶:像这里的话我会将它们的文字,还有就是绣制的一个简单的过程,把它们给分析出来,分解出来。这里大概整理了有一百多种针法,然后后面的话,我会将它们更加地完善,让桃源刺绣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肖瑶的努力下,通过刺绣展演、刺绣体验,村民和游客参与体验非遗、传播传承非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了找到现代消费环境下桃源刺绣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肖瑶还将重点瞄准非遗文创,让老技艺和新潮流碰撞出了新火花。目前,已建成非遗体验基地、刺绣博物馆、非遗文创中心、非遗工坊等一批非遗新兴业态项目,刺绣研学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源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肖瑶:之前我们都是复刻的一些老作品,那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想做一些微创新,做一些作品的叠加融合,那在文创方面的话,为了适应现代人的潮流,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就比如说包包、旗袍方面会进行一个桃源刺绣的结合。
以桃源刺绣传承基地为载体,梨子岗村还做起了“非遗+”文章。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特色种植,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现在,梨子岗村已建成梨园600亩、茶园300亩、其他果树300亩,用“非遗+农旅”的方式,给游客们还原了一场“你耕田来我绣花”式的田园生活,年游客接待量近3万人。
游客 曾翠婵:非遗的一种刺绣体验,再加上田园采摘,真的让我这一次旅行得到身心放松,我特别喜欢,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让我们这种生活在城市里面的青年,可以体会到诗里面说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那种感觉。
“非遗体验+农旅采摘+非遗研学”的新发展模式,不仅给村里带来了人气,也给村民带来了就业。以前,梨子岗村没有主导产业,山地多为茅草荒山,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靠外出务工。现在产业办在了家门口,每年,能为村民增收500万元以上,老技艺绣出了新生活,梨子岗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非遗就业示范村。
桃源县梨子岗村村民 肖贵君:现在回到家里,以绣庄(务工)为主,每一年综合收入来讲,比在外面打工还是要强很多,又可以照顾家里。
桃源县郑家驿镇党委书记 胡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非遗+农旅的双向赋能作用,让非遗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旅游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用文旅的深度融合,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方皓 戴艳红 李翔根
编辑:李军-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