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坐落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聆听总书记殷切期盼,学校老师们信心百倍——
让每棵“小树苗”都茁壮成长
9月17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李亚东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勇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坐落在“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沙洲瑶族村。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走进四年级教室,同正在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亲切交流。
“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天上午,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来时的情景,校长朱细芬、四年级班主任李亚东等老师仍沉浸在幸福和激动之中。
朱校长负责给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学校情况,她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总书记先对孩子们在学校的就餐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学校落实补贴政策和保障食材丰富、卫生安全等做法给予肯定。随后,总书记走进教室,我就问孩子们,你们看谁来看望大家了?孩子们‘哇’的一声,顿时欢呼雀跃起来,热烈鼓掌欢迎,‘习爷爷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李老师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他正在给孩子们讲教材上红军长征“湘江血战”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刻苦学习、增长才干、立志报国。
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红军长征故事?”全班49个学生,齐刷刷地举起手来,李老师开始随机点名。
“钟雨璇。”“我知道‘草地野行’的故事。”
“朱宇婷。”“我知道‘半条被子’的故事。”
“朱子优。”“我知道‘红军鞋’的故事。”
“朱精远。”“我知道‘半碗青稞面’的故事。”
“朱锐。”“我知道‘丰碑’的故事。”……
看到大家兴致特别高昂,李老师问朱锐:“那你会讲这个‘丰碑’的故事吗?”
“我会呀,我讲给习爷爷听。”9岁的朱锐站起来,大声地讲述了“红军长征时的一位军需负责人,衣着单薄冻死在冰天雪地中,最后与大山化为一体,成为一座晶莹丰碑”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听了连连夸奖“讲得好”。他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坐在第二小组第一排的朱佳妮,是全班唯一一个戴眼镜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她,关切地询问,并叮嘱学生们一定要保护好视力。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朱细芬心情特别激动,更感到肩头责任格外重大。她说:“希望孩子们从‘半条被子’的故事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培养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操。我也愿意扎根基层,奉献教育事业,让每棵‘小树苗’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出生于1987年的朱细芬,老家就在文明瑶族乡。2011年,她从湘南学院毕业后即回到汝城农村教书,2017年到第一片小学担任校长。李亚东老师是她的大学同学,也是她的丈夫。
李亚东说:“我是山西忻州人,受‘半条被子’的故事影响,追随我妻子的脚步,现在成了湖南人、汝城人,在这里安家了。总书记的殷切期盼,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会尽我所能,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和国家对教育看得很重,我在这里工作很安心”
第一片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5年,最初是由当地朱氏族人的一个四合院改造而成。大约两公里外的朱氏宗祠,刻在墙上的朱氏祖训第一句话便是: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各项政策。
朱向荣老师年届花甲,已在这个学校任教23年。他告诉记者:“我当年就是在这里读的小学。我的父亲、我的女儿也都是老师,一家三代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党和国家现在对教育看得很重,政策很好,我在这里工作很安心。总书记离开学校的时候,夸我桃李满天下,我觉得这真是我一辈子最荣耀的时刻。”
目前,第一片小学共有142名学生,包括学前班在内一共5个班级。9位老师负责呵护这批“小树苗”。除了朱向荣老师之外,其他8位都是“80后”“90后”,最年轻的两位老师出生于1999年。
回忆起当天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老师们非常感动和兴奋。一位名叫陈超繁的老师感慨地说:“总书记大老远来到我们这所乡村学校,体现了对农村基层基础教育的重视,真的是用心良苦。我们能不信心百倍吗?能不好好工作吗?”
在课堂上与总书记分享“丰碑”故事的朱锐同学,成绩处于中上水平,但现在成了全校的“明星”。他开心地说:“我昨天见到习爷爷太高兴了,晚上好晚才睡着。我告诉爷爷奶奶,我给习爷爷讲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习爷爷说我讲得好。爷爷奶奶要我发狠读书,长大了好有出息,去报效祖国。”
秋日暖阳照在每个学生胸前鲜艳的红领巾上,映衬着稚气而喜悦的面庞。校园后的高山,默默注视着安静的祠堂和热闹的校园。不远处的滁水河,欢快流淌着,奔向湘江、拥抱大海。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勇
编辑:李军-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