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源县理公港镇,有这样一位驻村书记:他立足实际真帮扶、紧盯产业促发展,有着教育战线工作者和扶贫干部双重身份的他重视助学、扶贫扶“智”,为村民早日脱贫付出无数辛劳和汗水。他,就是市教育局副调研员、杨公桥村驻村第一书记熊柏隆。
深入调研民情清
自去年4月份驻村以来,为全面掌握杨公桥村的实况,开展精准帮扶,熊柏隆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驻村扶贫工作实际中。从市区到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庄工作,刚开始困难重重,他还是想办法去克服;从一开始的对扶贫工作的“毫无头绪”,到现在的家家户户情况“滚瓜烂熟”,这都是他多次入户走访的结果。自驻村扶贫以来,他和驻村队员累计走访贫困户300户次,召开屋场会20余场,帮助162户贫困户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做到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真情服务群众。
立足村情振兴产业
杨公桥村位于桃源县理公港镇西部,是全县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2018年底虽已退出贫困村序列,但后续扶贫、稳定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熊柏隆从驻村开始就致力于以“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发展蜜蜂养殖便是他培植的扶贫产业之一。去年4月下旬,他驻村后,通过考察村内地形地貌、山林植被,走访贫困户、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听取当地群众意见,认真研究村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以村内创办的桃源县富裕农牧产销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先后从怀化沅陵、长沙浏阳、桃源漆河等地引进蜂种257群,杨公桥村的“甜蜜事业”就此起步。为解决蜜蜂养殖经验缺失、技术匮乏、蜂蜜产量低的问题,他积极争取养蜂专家开展蜜蜂养殖理论与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桃源县养蜂协会副会长姚江益老师傅进行实操演示和技术指导。截至2019年底,该村已组织300个贫困户发展家庭养蜂600箱,为养蜂贫困户每户增加了5000元左右的年收入。
教育帮扶助学筑梦
熊柏隆驻村的小学——杨公桥完全小学离村部不足500米,教育设施落后,是典型的偏远乡村小学。自结对帮扶以来,他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教育帮扶作为拔掉穷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他策划了一系列“送教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注重贫困学生心灵呵护、教师素质提升,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村里,搭建了城乡教师交流平台。针对村小学硬件薄弱、办学条件差的问题,他主动与县教育局沟通衔接制定村级小学升级改造方案,争取爱心单位扶贫捐赠,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添砖加瓦”。为确保国家贫困生各项资助政策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他做了充足的“备课”,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宣传,让助学政策深入人心。2019年春季,杨公桥213名学生享受教育补助,20名学校获得“雨露计划”政策扶持,对1名“特殊”的学生进行送教上门服务。他成功为120余名贫困学生架起“帮扶桥”,在市教育系统找到了合适的对口帮扶责任人,通过物质资助、教学互动、精神鼓励相结合,让贫困学子安心读书,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作为教育系统的帮扶干部,熊柏隆履职尽责真帮扶,为村民扶贫扶智助拔穷根,用心用情践行着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马瑶
编辑:李军-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