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桃花源中第三次滑倒时,苦笑着决定先不起身,而是想一想为什么每次都摔向左侧呢,难道是我的背包负重不均?于是把本来放在包左边的水瓶移到了右边,接下来第四次果然如愿以偿倒向了右侧。
前一日从沅陵去往常德,特意在中途便转进了桃源县,为的便是今日一早来这被人神往了一千多年的地方看看。来得够早,天又下起了雨,且此时并非旅游旺季,故基本没什么游人,更添幽静。
一走入牌坊大门,便是一大片桃花林,只怕有上千平米,可惜尚未当季,光秃秃的枝桠,不过凭想象也能知道如果到了花期,那繁花入眼的壮观景象。过了桃林,有座跨于桃花溪上的“穷林桥”,桃花源记碑也在桥旁竖立,“复前行,欲穷其林”,算是正式踏入桃花源。
首先入眼的是座庭院,叫“菊圃”,自然是附会陶渊明爱菊的典故,悬于门口的对联很有味道,“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杀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两句话把此地的悠然与世人的营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路行去,发现整个桃花源内各处悬挂的楹联写得都相当不错,文气骚然,意境悠远,比起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旅游点强多了,后来,干脆买了本《桃花源楹联》留存。)不是秋天,圃内菊花自然未开,但是圃后碑廊里立满了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桃花源诗文碑,读之,也让人如嗅菊香。有一碑上刻《秦人洞说》“缘合,则不求诣而自诣,渔郎之无心而至是也;缘尽,则求诣而不可诣,渔郎之复往而迷是也。”以为然,人生有很多事情真的是求之不得的。
穿过碑廊,再过了方竹亭,就是进山的石头路了,完全原生态,没有修葺,天雨路滑,山石上苔藓遍布,再加上山中浓雾笼罩,目不能远视,走在上面,确有去探幽的感觉。但滑不溜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幸好我穿的是深色的冲锋衣裤,摔脏了拿水一擦便了事,还不至于太狼狈,只是苦了那一而再再而三去亲吻大地的ass。
曲折徐行,看到一座桥叫“遇仙桥”,桃花源景区内大部分景观都是套用桃花源诗或桃花源记原文,如“高举阁”“寻契亭”“蹑风亭”“豁然轩”“向路桥”等等,这是难得的与陶渊明无关的一个景点,关联的是当年瞿童遇仙的故事,辰州遭瘟疫,瞿童父母双亡,他被乡人带至此遇仙学道,后来遵师命,奔波武陵的江河井渠塘池,往每个有水的地方撒药,并辅以自己的童血童尿,终于除瘟伏魔,解救了众生,他也道成,白日飞升,驾鹤而去。遇仙桥旁有一石碑,上面刻的是一首顶针螺旋诗《题遇仙桥》,试录如下:
机时得到桃源洞
忘钟鼓响停始彼
尽闻会佳期觉先
作惟女牛底星人
而静织郎弹斗下
几诗赋又琴移象
观道归冠黄少棋
直接读是完全不通的,得从全诗最中间的“牛”字开始,顺时针螺旋向外读,七言一句,后一句的首字是前一句的尾字,且只能取半边。所以全诗读下来是“牛朗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寺静惟闻钟鼓响,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几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先人下象棋。”(响字的繁体是响,故取半边是音)虽然没有通常见到的回文诗那么巧智,但又要合韵又要拆字,也算有趣了。
再往前行,水声淙淙中见到一亭曰“水源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看各种题刻旁果然有一小洞,似乎可入,莫非真是通向秦人隐居之所?在洞口伸头张了张,漆黑一片,伸手摸摸背包,shit,这次出门居然忘了带电筒,犹豫半晌,咬咬牙,还是决定去探一探。打开手机的闪光灯照路,但走了几步就发现,这点微茫近乎无用,干脆把它关了,一手探前,一手探上,摸索着前进,洞很狭窄,又很潮湿,我想起阿西莫夫书中所讲的经历十五分钟完全的黑暗后人就发疯甚至死亡的事,心开始怦怦作跳,还好,摸摸索索走了大概两三分钟,就看到前面有光亮了,我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彼时心情,同绝处逢生差不多。
走出洞口,抬头一看,前面竟然真的有一座小桥连着一所屋舍!建得倒是古意盎然,不过是个售货点,提供给游人歇脚及食品的地方。
走不多远,绕过一些嶙峋石块后,又见一洞口,写明是“秦人古洞”,碑上说这才是相传的渔郎出入处,洞长六十八米,洞中还有疑洞,通过此洞便可以到秦人隐居的村子。迈步进入,洞里有点幽暗,但是在转角处有灯光,一有光,迷宫就显得简单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出口,比起刚才那完全漆黑的三分钟来,实在是小儿科。
走入秦人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刻在洞口左侧碑上的诏书,分别是唐天宝年间和宋政和年间的,内容都差不多,免去此地住户的赋税徭役,让他们洒扫和守备山林,看来这地方出世的名气实在太大,连皇帝都不敢轻易征税。只是不知本朝还免不免他们的赋税?^0^
出洞处是秦人村的至高点,实际位置已经深藏在山谷间了,站立此间向外望去,云遮雾罩加上树掩枝映,碧痕无极,很难看得清楚,人从山外看来大概也是如此吧,的是隐居佳处。沿着村边那条长及千米的竹廊漫步,看着那些刻意仿建出来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虽知是假的,但也为之而生怡然之感,盖因这山间实在是毓秀钟灵,令人飘然忘俗。
再走片刻,干脆也不看指路牌了,信步逛去,有路便行,只顾尽情呼吸这清冽的空气,感受这出尘的快乐,每每倒有惊喜。一会儿走过了“高举阁”,看到了据说是瞿童从彼飞升的那棵摩顶松,一会儿走到了御碑亭,看到了乾隆帝御制的两首桃源诗(诗写得确实不行,也难怪,对于一个一生能写四万多首诗的人来说,你还能要求质吗?),一会儿又走到了“集贤祠”,正在欣赏诗文缅怀昔贤时,却看到一碑上书“建设仙境 添砖加瓦”,与此情此境极其不搭调,仔细一看,原来是马季先生率团义演为此地捐款后而立,出了钱的,难怪。
花了大概三个小时,逛遍了桃花山景区和秦人村景区,下山时,才看到有游人陆续到来,而此时,浓雾已散,不会再有那种迷离和幽然了,为他们遗憾。
穿过马路,走向对面的桃源山。这里是道教的第三十五洞天。进了景区,只见一条冰冷的马路盘山而上,完全没有刚才桃花山苔痕上阶绿那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严重败坏了游兴。
沿途,一个“栖霞园”无甚可观,一个“天宁碑院”倒还可以,门口的五孔石拱桥,甚为别致,上面的石雕穷工绝艺,赏心悦目,里面的亭阁碑池都算有特色,而且随处可见浮雕,大部分有龙,据说此间浮雕上的龙有2000多条!江core题的“桃花源”碑也立在此处。
枯燥地步行到半山腰,见到了唯一契合此处道教圣地名声的一座道观“桃川万寿宫”。此观始建于晋时,叫桃源观,后来规模渐大,到宋时修成万寿宫,看观名是政和壬辰岁御书,竟然是宋徽宗题的,可见当年确实鼎盛。此观体制挺大,有50多米宽,20多米高,里面树立的三清也体型高大、金光灿然,跨步进去,门边一个中年道士看到有游人,连忙把道冠戴上,拿起一本经书念念有词,看到在我后面不久进来的几个年轻男女,连忙凑上去要给他们解签算命,本想问问他此地的道教风物,看此挂羊头的情形,也不必再问了。万寿宫前有两株空心杉,主干仿似被掏空一般,但上面的枝桠仍在生长,倒是个奇观。
桃源山本就不高,又是坦途,很快就走到山顶附近。看到正在修一座大殿,再看碑文,捐款人是侯希贵。那是个传奇人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各种气功大师辈出时的其中一员,据说其神奇也是惊动了中央的,后来定居香港,用特异功能给各富豪治病,又开公司,赚了很多钱,但和张宏堡张宝胜等“大师”不一样的是,他似乎从未被否定过(只有金庸好像说过他该归于魔术师一列),而且不断地回家乡来捐款,直到2007年他去世为止,捐款近亿元,博得慈善家的美名。这样牛X的大师,最后居然是患癌症去世,当然,众信徒的说法是因为他的神通耗在了治病救人上,故而早逝……
在修葺中的大殿旁边,就是山顶,有半个小回廊,是观景的绝佳所在,整个山水尽收眼底。沉霭中,偶见扁舟从江面划过,宛然如画。在回廊前有块大石,大石底座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仔细看来,依稀辨出是“江泽民观景处”,想当年肯定是众人簇拥着圣驾来此,何等排场,勒石以记,现在居然任由那块石头日晒雨淋以至其文漫灭,这就是所谓的“人走茶凉”么?
下山时特意捡了些偏僻小道去走走,草色连青,杳无人迹,屐齿印苍苔,倒还有些幽远的味道,想来如果没有那条登山大道,此山会更值得一游。
门票本来还含一个桃仙岭景区,但是刚才卖票和验票的都告诉我说那里没啥可看,再加上时已日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也该归去了,招手拦下了去往常德的过路车……
其他的图片,一并放于下面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