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①】
开栏的话
阳光洒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山川涵润,原隰清晏。
你瞧:此刻,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艘艘巨轮正满载货物逐浪远航;在莽莽苍苍的北疆,一群群牛羊正悠然徜徉在茵茵牧场;而在塞罕坝林场,一株株云杉、白桦,挺拔着身姿向上伸展;东北黑土地上,一垧垧稻禾、玉黍,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这是美丽的祖国,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阳光洒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万民雍熙,击壤登歌。
你瞧: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雪龙”破冰,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从摆脱绝对贫困到推动乡村振兴,从织就世界最大社会保障网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们书写着风云激荡的人间传奇……
这是英雄的祖国,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新时期,中国一步步富起来;新时代,中国一天天强起来!
从今天起,光明日报推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系列报道,聚焦新时代十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带您一起走进这片辽阔土地的山山水水,触摸它的跃动脉搏,见证它的惊天嬗变。
光明日报记者 谢文 禹爱华 龙军
夏雨方停,空气清润。走进粘禾村,顿觉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这个被青山怀抱的湘中小村,位于湖南娄底冷水江市三尖镇,球溪河穿村而过,静静流淌的清水里水草摇曳,村后的茶花溪烟岚缭绕。
河边是大片的稻田,“双抢”刚过,新插的禾苗上水珠轻滴,泥土的清香直往人鼻里钻。村道是水泥路,路面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垃圾杂物,也没有湘地常见的槟榔渣。
“我虽然不是粘禾人,但太喜欢现在的粘禾了。”冷水江市三尖中心学校教师苏华杰告诉记者,得益于近年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粘禾越来越干净了,“这样的粘禾,才配得上茶花溪这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以前的粘禾可不是这样。垃圾围村的情形,粘禾人记忆太深了。
文瑞清是粘禾村七组村民,住在球溪河边。“以前,河边堆满垃圾,连腿脚都伸不了,河水涨一次,我就要哭一次。”为什么呢?她家的两亩地都在河边,河水一涨,河边积存的垃圾、上游下来的杂物就成堆地漂到她家田里。“好厚的一层压在禾上,我要担几天才能担干净。”打下的稻谷,里面都是沙,人不能吃,只能喂鸡鸭。虽然种了两亩稻,文瑞清却常常不得不掏钱买米吃。
“这几年变化翻天覆地,河里的垃圾一天天见少。现在,你就是盯着河面找半天,想发现一片都难。”文瑞清说。垃圾少了,河里的鱼虾倒多起来了,经常有人来这里钓鱼,“还有人钓到过四五斤的鲤鱼呢”。
李艳霞嫁到粘禾26年了,她回忆:“以前垃圾乱堆,家家在门口挖个池子,天气好的时候翻一下,把垃圾晒干,然后烧掉。”因为家家户户烧垃圾,空气里总有股难闻的味道。
“原先村民的鸡鸭习惯了散养,鸡鸭粪到处都是,一抬脚就会踩到。现在鸡鸭圈养,干净多了。不光这样,村里还实现了垃圾分类。”粘禾村党支部书记陈电初介绍。
记者看到,村民们家门口,都摆着两个灰黑色的垃圾桶,一个放可回收垃圾,一个放不可回收垃圾。
“有的村民还自己准备了塑料桶,专门放煤灰、瓜子壳、花生壳、槟榔渣。瞧,这些都是可以直接放进地里增加肥力的。”陈电初说,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原则,村里的垃圾先由农户自己分类,然后保洁员上门回收,送到村垃圾分拣中心,再由镇里分类转运,送到市集散中心,由专业的环保公司处理。
“这要花多少钱?压力大吗?”记者问。
“不大。”陈电初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的经费,采用“政府投一点、村居筹一点、乡贤攒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总投入是每年8万元,财政补贴6万元,村里只需自筹2万元。
在路上,记者遇到了保洁员刘雨娥。她提着桶子,拿着铁夹,看到很细小的垃圾,也夹起来放进桶里。
“现在每天能捡几桶垃圾?”
“现在冇得好多垃圾了。”刘雨娥说。
粘禾村负责环境卫生的“整建专干”陈远享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开头难,养成习惯就自然了。”刚开始,一些村民对垃圾分类不理解、不配合。村两委想了很多办法,订立了村规民约,还让党员和村小组长带头,每人包5到7户,督促大家把屋前屋后的卫生搞好。现在,村民们不但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不少人还主动维护村里卫生,譬如,出去散步,看到杂草,就会把草扯掉;看到别人门口垃圾桶没摆好,会帮着摆好。
粘禾,只是冷水江市城乡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现在,全市130个村级垃圾分拣中心已经全部投入收运,覆盖率100%。
来源: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宗鹤
编辑:李军-ty
本文链接:http://www.taoyuanxian.com/content/2022/08/02/11589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