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运堂、谢元恒(原支部书记)、谢志勇,祖孙三代,39年如一日,接力义务守护13公里山区高压电能线。2016年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诚实守信”身边好人,202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杨溪桥镇是桃源县南部的山区乡镇,220千伏黄德线(2016年更名为黄善线)穿境而过,是凤滩电厂的重要电能输送通道。黄德线1978年投入运营,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没有路、不通车,几十里鲜有人家,电力部门巡线员的吃住行都是大难题,工作异常艰辛。住在线路附近的谢运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主动把自己三间简陋的木板瓦片屋提供给巡线员作为歇脚处,长此以往,他的家就成了城里来的电力巡线员“温暖的港湾”。
护线结缘
1978年黄德线投入运营后,在深山中打柴放牛的谢运堂经常发现巡线员在山里疲劳作业,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朴实的他只要看到巡线员,就会热情地将他们接到家里,吃口热饭、喝口热水、休息解乏。后来,谢运堂干脆把自家钥匙放在堂屋门边的墙缝里,告诉巡线员随时可以拿钥匙进屋休息,并把自家仅有的一张好床让给巡线员休息。
看到谢运堂家里条件差,有巡线员建议让谢运堂来担任茶庵铺到寺坪的义务护线员,按照相关规定,可以获得一些维护补助。谢运堂几经考虑后答应了下来,但他却说到,钱多钱少无所谓,能为大家做点事情,我心里很高兴。从1981年开始,谢运堂便干起了义务护线工,每天一把柴刀一把锄头上山去,修筑巡线路,清理风险点。谢运堂守护的298-331号杆线路直线距离有13公里,都在崇山峻岭之间,实际距离就远了不止一倍,有时还要边走边砍边挖,工作强度非常大,即便只是走个来回,也要花上一整天时间,虽说连临时工都算不上,谢运堂却将护线当作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光荣事业,直到2013年临终时也不忘叮嘱儿孙要将护线事业坚持下去。
子承父业
1977年,28岁的谢元恒结束了5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芦家坪老家,从父亲谢运堂开始领巡线员回家歇脚开始,他就当起了父亲的好帮手。父亲开始义务巡线后,谢元恒就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和农活,担心父亲一个人巡线不安全,他一有空就和父亲一起爬山涉水义务护线。2013年,年老体迈的谢运堂病故后,护线“接力棒”便正式传到了此前给父亲打下手的谢元恒手中。谢元恒常说,也许拿护线的时间和精力扎竹扫帚卖钱,家里的年收入还可以增加1-2万,但守护国家财产、守护城乡万家灯火的这份护线情感实在难以割舍。
平常的护线任务重,每年大年三十、清明节等传统节假日,上山祭祖的人很多,大家的森林防火意识又不是很强,有时鞭炮还在响,人就离开了。一年清明节,突然刮来的一团大风将山上还在炸响的鞭炮火星子吹到了另一面山上,看到冒出的浓烟后,在场监督的谢元恒立即带着几个人赶赴冒烟处,顾不上荆棘枝桠在身边呼啸而过划破衣服和脸颊,硬是在浓烟中用柴刀砍出了一条隔离带,山上的输电线路得以保全,几百亩山林也保住了。
深山坚守
1997年,18岁的谢志勇还在上学,就开始协助爷爷谢运堂和父亲谢元恒义务护线,后来,谢志勇怀揣着梦想南下深圳。不曾想工作才一年,事业刚刚有点起色,2006年,平常照顾瘫痪爷爷的母亲患上了尿毒症,父亲谢元恒既要护线忙农活,又要照顾爷爷和母亲。谢志勇没有多想,当即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回到了他从小就熟悉,爷爷走了大辈子,父亲仍然在继续走的弯曲陡峭山路上。
谢志勇心里清楚,相比其他人,为了护线,家里的经济来源变得局限很多,除了扎点竹扫帚卖,连出门打短工都只能偶尔为之,而爷爷和母亲治疗疾病又需要花费很多钱。谢志勇也曾想过让父亲放弃“义务护线”的念头,但经过反复思量后还是没有说出口,因为这是爷爷传下来的事业,而父亲又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因为他要坚守大山,才不肯搬离大山,才会至今仍然坚持带着病重的母亲独守大山。于是谢志勇暗暗下定决心,爷爷和父亲手中的“枪”他要接过来继续扛下去。
2008年,湖南发生特大冰灾,谢志勇和父亲谢元恒每天都要顶着冰雪前往离家3公里的最高点,查看电线结冰的厚度,山上满是冰雪,他们只能用手拉着竹子和树木攀爬,即便冒着生命危险,父子俩却从未退缩和停歇。
谢家祖孙三代住的那个叫农管冲的大山坳里,过去周边还住了七八户人家,如今全都搬出了大山。只有谢家,为了这13公里高压电线的安全,至今还坚守在大山深处。谢元恒说:我和儿子会继续坚守下去,直到守不动为止。
来源: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明
编辑:李军-ty
本文链接:http://www.taoyuanxian.com/content/2022/07/10/1150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