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讲述桃源红色故事——一角码头载深情
2019-10-11 15:55:13 字号: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讲述桃源红色故事——一角码头载深情

桃源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桃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斗争的结果。桃源革命老区的历史既是一部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斗争史,也是一部社会巨变的发展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桃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革命老区发展壮丽的诗篇。2007年6月,桃源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革命老区县”。2019年3月,桃源被中央宣传部等确定为“湘鄂西和湘鄂川黔2个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一起来倾听这些桃源红色故事,今天为您讲述——一角码头载深情的故事。

在桃源县城桃源师范学校附近的沅江之滨,原有一角码头,由岩石砌成,方便附近的人出行和清洗。此码头为红军修建,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军码头。1995年沅江发大水,码头遭到毁坏。后来,桃源县人民政府将码头重新修整,并于2011年将此处码头列为县级文物,并立“红军码头”碑加以保护。

1934年12月,红军取得浯溪河战斗胜利后,攻占了桃源县城。由于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面宣传,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校的许多学生逃往了长沙,部分学生藏匿在沅江对面的深山中。红军将临时指挥部设在了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校内。

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校原名省公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在宋教仁的倡议下创办于桃源。学校临近沅江,附近有一个简易渡口。渡口对面的江心有两块面积不大的双洲,洲上住有一些人家,耕种着洲上的土地。洲上的农户驾了小船,横过江水,在学校码头靠岸,担菜进城,换上几个铜板,勉强维持生计。有时,城郊的农户也从学校码头启程,前往双洲开荒拓土,耕种旱粮。码头一角,搭有一根长木头,深入水中,方便学生浆衣洗裳。由于木头狭窄,清洗的学生较多,学生不慎落水的现象时有发生。遇上发大水,这里的码头会被冲得稀乱,给附近的学生和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在学生逃往长沙之前,码头上年复一年演绎着相同的故事。

这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县城渐渐归于沉寂,三三两两的人像往常一样在江岸散步。这天,贺龙从指挥部开完会,带上他的警卫员,随意在江堤上走走。这是红军攻占桃源县城的第六天。这座县城,对于贺龙来说很熟悉。1921年他任湘西巡防军剿匪游击第二支队长时,曾驻扎在桃源县城。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认为“还是共产主义对头”。十三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他又站在了这座县城,贺龙从当初的一名马克思主义接受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维护者和红军高级将领。贺龙不知不觉来到了学校码头,他看见夜幕中一只小船从双洲缓缓驶来。小船将描绘出的圈圈涟漪,投送到岸边码头。码头上有人在清洗衣物。小船靠岸时,激起阵阵浪花。码头上的人为躲避即将溅到身上的水花,猛回头,脚下一滑,不慎掉入水中。船上的人赶紧划向岸边,伸出桨,将水中之人救上了岸。那人冻得直打哆嗦,船上的人不停赔不是。那人赶忙说:“老哥,不全怪你。如果有一个固定牢靠的码头,我们也不会遭罪。”“我们也不会遭罪”,老乡的话深深地扎入了贺老总的脑海里。

贺龙回到指挥部后,连夜叫来红十二团团长钟子廷。贺龙对钟子廷说:“老钟,我们一起到沅江码头走走。”贺龙和钟团长来到沅江码头后,贺龙交给钟团长一项任务,命令他在最短时间内,修建一座码头。贺龙反复叮嘱钟团长,千万不能打扰附近的群众。

第二天,红军开始修建滨江码头。他们从对面山上开凿石头,用马车运来。附近居民看见红军在建码头,自发地参与其中。不几天,一座崭新的码头在桃源县城沅江之滨建成了。青色的石板岩一层接一层垒上,错落有致。码头比原来宽敞、牢固,并且有了分区。岸上多了几个系船的铁环,人过渡在一边。另一边用青石围成半月形,挡住风浪,居民可以安心地在码头清洗东西。

码头修好后不久,红军便离开了桃源县城,回到了湘西。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校的学生陆陆续续回到了学校,她们看见校园里干干净净的,自己的衣物没有一件遗失。特别是,当她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沅江之滨清洗衣物时,她们惊呆了,不禁发出感叹:“多漂亮的码头啊!”当听说红军在自己的校园驻扎过并且修建起这座码头时,她们又陷入了沉思。百闻不如一见。红军真不是有人口中宣传的那样邪恶,反而他们是真真实实为劳苦大众着想的军队。一座实在的码头胜过了千万言语,也化解了省立桃源女子中学校学生心头的疑惑。

贺龙率领的红军在桃源为群众办实事,桃源人民看在眼里,甜在心头,他们情不自禁地编出许多歌谣,歌唱贺龙和红军。其中,《贺老总回来了》写道:贺老总回来了,柚木烟斗嘴上叼,爷爷搬来楠竹椅,奶奶笑得泪花掉。新嫂嫂,抿嘴笑,走路也在起小跑,又煮蛋,又泡茶,油炸的花生香又焦……这一首首情真意切的歌谣,在桃川大地广为传唱,饱含了桃源人民对贺龙和红军的深厚感情。

如今,红军码头伫立在沅江之滨,永久地向过往行人诉说着贺龙和红军在桃源的那段往事。


来源: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邓毅明

编辑:李军-ty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